欧美日韩一卡二卡3卡4卡-日韩免费视频精品一二三区-极品粉嫩av一区二区三-欧美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

   您當前的位置:   首頁 >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>> 正文

著名地質學家Paul Tapponnier教授正式入職地殼應力所學術報告會在京舉行
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3-21 07:34:03  作者:本站編輯  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  

  2019年3月20日,地殼應力所召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Paul Tapponnier教授正式入職學術報告會。來自中國地震局、中國科學院、在京高校的同行專家及地殼應力所科研人員參加了此次學術交流。

  首先,徐錫偉所長介紹了Paul Tapponnier教授的科研工作簡歷,并為Paul Tapponnier教授頒發(fā)了特聘研究員證書。隨后Paul Tapponnier教授作了題為“Complex Surface Rupture and Source of the greatest recent Himalayan Mega-Quake:the 1950,M≈8.7, Assam or Chayu Earthquake”的學術報告。報告中Paul Tapponnier教授講述了1950年察隅Mw 8.6級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與震源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,通過GPS、斷錯地貌學、地質學、年代學等綜合方法,確定了1950年察隅Mw 8.6級地震的發(fā)震斷層為喜馬拉雅山前主逆斷層,并形成兩條大角度相接的復雜地表破裂帶,在地表形成了高達15米的斷層陡坎,最大地殼縮短量達30m,同時給出了該地區(qū)的巨震復發(fā)模型。此報告對在喜馬拉雅地區(qū)開展地震機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,對“一帶一路”地區(qū)的防災減災有借鑒意義。

  與會科研人員就相關問題與Paul Tapponnier教授展開了熱烈討論,學術交流取得良好效果,參會人員收益良多。


  人物名片:Paul Tapponnier教授,法國地質學家,曾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擔任大地構造研究室主任,法國科學院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,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中心大地構造學與地震學教授,專注于活動構造與減災等科學問題,利用高分辨率衛(wèi)星遙感技術、高精度測年技術,結合野外斷錯地貌測量技術等,長期研究青藏高原活動構造,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滑移線場理論、青藏高原向東逃逸運動學模型,對板塊構造理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
  Paul Tapponnier在1978年博士論文中主要利用SPOT衛(wèi)星影像對青藏高原的新構造運動、活動構造格局等進行了詳細地研究,提出了滑移線場理論,并在MIT作博士后期間撰寫了大量的高引用論文,同時提出了新構造運動起始時間為中新世,不僅得到了地學界的廣泛認同,還引起了國際地學界對青藏高原形成、隆升機理研究的高潮。1984年獲法國國家科學中心銀質獎章,1985年獲歐洲地球科學學會“魏格納”勛章;1990年巴黎拉維爾科學獎章;1991年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;1994年美國地質學會最佳論文獎;1996年美國地質學會榮譽院士;1998年獲中國友誼獎章;2000年加州理工學院特聘教授;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;2005年法國科學院院士;2011年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;2012年尼泊爾地質學會榮譽會員;2018年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艾克斯福德獎章等。2019年起被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聘為特聘研究員、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以及科學技術委員會特聘委員。






(責任編輯:曹颯)


?